安吉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律师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交通资讯

高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显著

2019年1月10日  安吉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律师   http://www.fsjtsglaw.com/

在中心城区和镇中心区的街头,市民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快速借还书;在农村,村民们在村中祠堂便可观看到乡村文化能人的现场表演,还可参与到包粽子、包角仔等民俗文化活动中去;在寒假和暑假,高明市民和产业工人的子女只需交一元钱就可获得5个课时的文化艺术培训和人文熏陶……在高明城乡,这样的公共文化“福利”已不少见。

这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带来变化的部分剪影。2015年8月,佛山正式取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随后五区共创工作迅速铺开。高明区积极行动,把示范区创建上升到城市发展的全局高度,着重在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和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发力,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社会效益导向、自我发展”的发展路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正在全面形成。

优化供给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增长近七成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初,高明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存在公共文化阵地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存在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供不适求’。”高明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叶敏坚分析说,在深入了解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高明从全链条着力优化公共文化供给。

在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上,高明舍得向文化投入,区镇两级政府都将文化发展纳入区域发展规划,文化惠民支出和事业经费也列入了财政预算。特别是在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2015年,高明便建成投用了总投资达3.5亿元的高明区文化中心,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成为高明公共文化发展的龙头。

在广大农村,高明按照“村民自愿、因地制宜、就地提升”的原则,由区镇两级政府统筹投入书籍、电脑、健身器材等设备,将全区各村居闲置的晒谷场、粮仓、祠堂和公屋改造为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综合文化室等,不断扩展基层文化阵地。

截至目前,高明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500平方米,比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前的6.6万平方米,增长约67%。

在全方位扩展公共文化阵地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公共文化阵地和设施的服务功能如何更好地匹配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一开始便被高明所同步谋划、同步推动。

“在功能定位上,各大公共文化阵地均被定位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高明区文化体育局局长仇艳芳指出。以高明区文化中心为例,其同时也是高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是一个“三中心合一”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设有“益家课堂”“好人工作室”“志愿者服务站”“粤剧曲艺沙龙”“自助图书馆”等多个特色功能室,可为群众提供阅读、科普、文艺培训等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各镇街文化站也全面推行服务综合体的模式,如杨和镇文化站与康园中心和社工中心合作建站,为外来工和残疾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更合镇文化站则与区总工会合作组建外来工艺术团服务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各大公共文化阵地除了本身可提供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外,相互之间还可实现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这得益于高明所建立起的“总分馆制”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目前,高明共有区级总馆2家、镇街分馆7家、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2个,建立起以区级总馆为龙头、镇街分馆为骨干、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网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这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支撑之下,高明大力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形成“群众提需求、总枢中转、第三方供给、群众反馈”的闭环互动式供给,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据高明区文化体育局统计,自2016年推行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以来,每年可供选择的公共文化服务菜单项目不少于100项,年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500场次,惠及群众约20万人次,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5%。当中,2016年活动场次与惠及人群比2015年分别增长51%和66.7%。

多方参与创建力量聚起来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牵涉面广,单凭政府的力量尚不足够。启动创建工作之初,高明便着力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机制,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服务于创建工作。

首先是政府各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形成合力。比如,高明区文化中心之所以能成为融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三中心合一”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就得益于文化、工青妇、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的合力调配。再如,围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这一目标,高明文化、党建、文明办、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已经携起手来,开展有效互动。目前,分布于高明每个村居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集党员志愿服务、家庭服务、职工服务、残疾人服务等服务于一体。

其次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一方面,高明通过开办扶持、运营奖补等方式,鼓励民间力量建成了世纪钱币博物馆、960相机博览馆、明苑美术馆等一批常态化免费开放的民办文化场馆。另一方面,高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成了海天书吧、晟凡书吧、南方包装工人书吧等5个诚信书吧,以及德信小学粤剧传承基地、广职院花鼓调基地、开放大学小画家基地、学舞堂基地等7个文艺基地。据高明区文化体育局统计,在近11万平方米的高明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中,有20%以上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社会力量除了广泛参与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外,还深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去。启动创建工作3年来,高明通过建立公共文化发展协调机制和文化活动招商机制,设立文艺协会扶持专项经费,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推出了“白鹭音乐节”“广佛肇千人舞会”“文昌读书会美丽乡村行”“百团文化艺术节”“元”计划公益培训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此外,高明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作用。目前,全区共成立区级文艺家协会11个,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达30多个。其中,高明区文化馆与区音乐家协会等合作举办的高明“最美声音”歌唱大赛,收获良好反响;由高明舞蹈家协会承办的“魅力大舞台·学舞堂”,每周均在明城、杨和、更合、荷城广场四地开展;由高明曲艺家协会承办的“魅力大舞台·粤韵高明”曲艺小剧场全年举办广场演出活动150多场,得到了市民的热情参与、捧场。

值得关注的是,当中的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已具备良好的造血功能,形成了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最美歌声”为例,其每年共演出近30场,通过特许植入广告等形式,每年可吸引约130万元社会资金赞助,所得又被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去。

再次是文化产业骨干力量加速成长。高明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等举措,鼓励文化产业企业走出去参展参会,挖掘培育了毅丰电器、美的·鹭湖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推动子昊钢琴等一批文化产业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以此倒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队伍建设群众从“观众”变“主角”

在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前,“演员演什么、群众就看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在创建过程中,高明区大力开展‘种文化’工程,将传统的政府供给变为志愿供给、自我服务相结合的供给模式,在群众中积极培育文化志愿者、业余文艺骨干等文化人才,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和‘明星’。”高明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区国圣说。

一方面,高明以“最美声音”歌唱大赛、“学舞堂”、戏剧曲艺沙龙、“元”计划、“星”工程、少儿合唱和舞蹈等常态化公益文艺活动为载体,及时发掘优秀人才补充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并提供登台演出和外出交流的机会,鼓励群众志愿参与文化建设。以高明“最美声音”歌唱大赛为例,主办方利用手机软件举办歌唱比赛,参赛者可用手机录下歌唱录音并上传,选手进入决赛后才上台表演。这使得比赛不分场地、不分职业,农民伯伯也可以来一曲,以此鼓励和发动每一个喜爱唱歌的人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高明加强驻村文化志愿者和村居文体协管员培训,推动村居组建文体队伍,结合节假日开展自我服务。目前,全区72个村居均组建了3支以上文体队伍,并常态化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此外,高明还通过举办集中采风、精品展演、文艺沙龙和专题研修班等方式,加强文化指导与高明特色资源的融合,提升本地群众文化创作能力和积极性。自2016年以来,高明文化部门累计指导帮助粤剧团、高明一中、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溢达纺织公司等团体创作和演出曲艺、音乐、舞蹈、话剧等文化节目共计约60个。其中,《沧江名人谱》《我在高明等着你》屡获省市奖项。

“高明未来将继续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唱戏、群众受益’的发展路径,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高明区文化体育局负责人表示。